首页>>首页信息>>卫生信息化项目
北京市血液管理信息系统
日期:2010-06-01    文章来源:

一、背景

随着输血事业的深入发展,国家对血液质量、输血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卫生部最新的《血站管理办法》,对血液加工、储存、运输温度监控管理进行完整准确的监测、跟踪及控制,为保证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提供现代化的手段,是保证采供血机构的切身利益和现代血液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卫生部2006年全国血液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加强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要进一步加强采供血机构的现代化管理和省内统一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建立和规范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特别要加强信息统计和相关数据分析工作,为质量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为各级主管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力争2-3年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区域内统一网络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推进跨省和全国的信息联网工作。

从全国范围来讲,无偿献血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血液工作的管理模式还很不完整,距离真正实现全市范围内的数据交换和自动化管理还有较大的距离。长期以来,北京市血液管理一直延续以手工操作流程为主、各血站相对独立运营的方式。市血液中心与各血站之间信息沟通很少,血液信息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即使一些单位使用了计算机系统,获得的仍然是许多不连续的信息。同时,由于血液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阳性血液的传染率增多,乙肝患者急剧上升,还有艾滋病的传播,都警示着血液管理的改善刻不容缓。

二、    建设目标

为了落实卫生部2006年全国血液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北京市卫生局于20063月启动建设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对献血者信息、检验信息、临床输血信息实行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全市统一的血液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血液管理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为实现血液信息溯源追踪和应急指挥提供数据支持,辅助各级采供血机构保证血液质量,为血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三、    建设内容

该系统是覆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采供血单位、用血医疗机构的多应用层次的管理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和集中的数据中心方式,统一了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与交换机制,使采、供、用血的网上信息有序交换与共享,满足了业务与管理上对信息的需要。

1、             建立数据中心和交换平台

该系统不仅涉及采供血机构的信息化管理,而是涵盖卫生行政管理层、采供血管理层、用血医疗机构层的多应用层次的管理平台。这种垂直监管与横向协作交叉的多部门体系间的信息流是复杂的网状沟通模式,信息流之间可能会由于数据的源头和方向不一致而造成统计汇总数出多门。随着系统的建设运行,非常好地解决了上述体系结构下信息流通与管理协调的沟通问题,通过建立从卫生局主管部门到采供血机构到用血医疗机构的三级网络架构的数据交换平台和集中的数据中心方式,统一了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与交换机制,使采、供、用血的网上信息有序的交换与共享,满足了业务与管理上对信息的需要。(如图1

1-北京市血液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示意图

2、完成以下系统的开发建设

2-系统建设内容

3、制定出台北京市血液管理信息地方标准

在系统开发建设的同时,制定出台了北京市血液管理信息地方标准,于20077月正式对外发布( 《血液管理信息指标代码与数据结构》DB11/T486-2007 ),实现了全市统一的血液产品编码,医疗机构统一了输血申请书等业务表单,为系统将来的扩展应用、升级、接口等奠定基础。

4、颁布系统运行维护与使用管理办法

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并下发《北京市血液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与使用管理办法》,该办法确立了运行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明确全市系统运行中涉及各单位(用户方、主管方、建设方、承建方)职责范围,建立了系统维护队伍与体系,为系统安全、平稳的运行维护提供保障。

5、系统安全防护

完成北京市血液中心、通州血站、密云血站、延庆血站、全市3家储血点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全市125家用血医疗机构中107家采用硬件VPN设备,18家使用软件VPN与各供血机构互联。全市18个区县献血办公室采用软件VPN客户端的方式使用区县平台工作。使血站与血站之间、血站与医院之间安全互联,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6、系统异地备份

完成全市4家采供血机构系统数据的异地容灾备份,全面保障系统的数据安全。

7、应急系统演练

完成血液应急系统的开发建设,建立了12种应急场景模式,能够全面应对各种突发事件。2008626日在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举行了首次应急系统演练,为建立全市采供血机构每月进行应急演练的长效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    应用效果

该系统于2008711日通过终验并正式运行。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有152家用血医疗机构安装系统,其中三级医院47家、二级医院102家、军队医院3家(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263医院)。系统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满足了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开展血液工作的业务需求,经受了2008年向四川地震灾区紧急调配大批量血液制品、保障北京奥运会期间血液管理供应的实战考验。北京市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1、对采供血机构

全市采供血机构共享献血者档案信息。采供血机构使用移动外采系统、站内采用互联网宽带等实现全市献血员信息的在线登记、实时查询、共享,避免了全市范围内近期献血、屏蔽了淘汰献血者再次献血,限制因献血间隔不够而导致的频采现象。每天即时核查不宜献血信息,累计核查不宜献血人次约1000人次,大大提高了血液安全,减少了采集不合格血液引发的血液报废。

采供血机构科学合理制定采血量与库存量。采供血机构实时掌握全市用血医疗机构库存情况,为采供血机构科学合理的制定采血计划、库存计划提供了依据。全市4家采供血机构通过共享血液库存信息,实现库存血液调剂调配。

突发事件应急采供血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按照卫生部指令, 5.13当天向灾区调出血液6000多单位;北京市民踊跃献血,每天采血量是平时的5倍,其中5.13日一天采血4000多人次。在业务工作量明显增大的情况下,血液系统运行稳定,数据安全准确,达到了应急情况下大量采供血业务的设计要求。

2、对用血医疗机构

真实了解医院用血需求,随时调整供需平衡。改变了以往电话订血的随意性,采取“日常情况网上订血”、“紧急情况下电话订血”并行模式,规范了医院和血站之间的订血业务表单,数据填写完整、准确,网上业务模式日渐发展、成熟。目前已经实现全市125家医疗机构网上订血。平均每日有80家用血医疗机构通过网上进行订血业务,接收血站发送血液信息。截至200876日的数据统计,全市网上业务使用率达到72%。通过网上业务,数据库中记录了医院订血、用血与血站供血的数据,可以真实反映医院用血需求,使采供血单位随时调整供需平衡。

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差错。血站通过网络向用血医疗机构传输发血信息,变“手工入库”为“电子核对入库”,实现了由手工登记、人眼核对到扫描条码、计算机联网自动核对接收的转变,其中医院输血科血液入库环节每100袋血可节省2-4小时,大量减少录入差错,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全市医疗机构业务信息每日上报。医院每日订血量情况、用血量情况、血液库存情况、血液报废情况、病人用血情况、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经过系统自动统计汇总上报至数据中心,供北京市卫生局、全市采供血机构共享使用,为有效指导临床科学用血奠定了基础。

为输血规范管理持续改进提供基础。用血医疗机构输血科主任通过使用相同的“主任管理”功能,对科室内部的业务管理、跟踪、责任落实提供了依据,为各医院之间业务交流,提高输血管理水平提供了平台。

3、对市区县献血办

北京市献血网的开通,实现全市/区县献血情况公示,献血员网上预约招募,献血后信息查询功能,信息公告。

18个区县献血办工作平台开通,实现区县献血数据统计分析、报表汇总。区县献血办通过全市联网进行用血报销返还,解决了用血人员使用假献血证报销、献血证丢失无法报销等历史工作问题。

 “北京市献血网”及时公示全市献血情况,全市血液库存及偏型情况等,为市民了解血液库存,为有序献血组织与库存调整提供了重要信息保障。2008年四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通过“北京市献血网” 北京市民和单位进行网上献血预约团体20个,个人1200人次;针对市民关心的献血问题,北京市献血办组织人员与网民互动,网上回答各类信息200多条,及时发布《献血指南》等重要资料,有效缓解了电话呼叫中心压力。

4、对卫生行政管理层

数据统计与报表的自动化。全市血液业务信息自动统计分析生成各种指标项,定时上报,不仅保证数据准确,还可以使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血液库存情况,支持管理决策。

实现全市血液的跟踪溯源。通过用血医疗机构与采供血机构血液信息联网,为血液质量问题提供了线索,形成了全市血液溯源管理信息链。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 |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10402450045号
北京东华万兴软件有限公司 |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