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信息>>医院管理信息
美国早期预警系统
日期:2007-07-31    文章来源:
  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做到及早的发现异常健康事件的苗头。美国预警体系的建设、组成、运行和评价可以为我国建立该类系统提供不少启示和思考。

  在美国,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系统按信息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2大类:一类以RSVP系统为代表,主要收集临床医务工作者对病人症状的判断信息;另一类主要以EssenceⅡ系统为代表,收集病人寻求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数据和病人医学相关行为学的一些信息。

  下面以RSVP和EssenceⅡ系统为代表分别对这2大类预警监测体系进行介绍。

一、被动的早期预警系统—RSVP系统

  RSVP是一个基于因特网的人群健康监测工具,最初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公共卫生专家和临床工作者之间的快速交流。

  1 RSVP系统的信息来源
  RSVP系统主要收集6大类症状的信息:流感样症状、发热伴皮疹、发热伴可疑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严重的腹泻、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肝炎。这6大类症状被认为囊括了大部分对公众健康有严重威胁的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

  RSVP系统中主要包括的信息有:①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是否近期旅游过以及属于6大类症候群的哪一类。②就某种具体的症候群而言,要求录入较为详细的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③系统在获得①、②部分信息后迅速给出相关的实时统计分析结果。④提供近期内国际上的主要疫情动态信息。其中①、②部分内容由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录入产生。

  对临床工作者而言,RSVP系统可以给予迅速的信息反馈,对当地卫生部门的流行病学专家,RSVP可以提供实时的数据报告,进行大量的GIS分析,流行病学专家利用这些信息及时进行分析,结合历史临床经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判断是否有疾病爆发的可能,从而及时地发出警告。

  2RSVP系统的利与弊RSVP系统症候群的分类较为明确,数据录入方便、简捷,一般的医务人员都可以迅速掌握录入方法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数据的录入。同时,RSVP系统非常强调注重病人的隐私,在录入系统的信息中不包括病人的个体化信息,如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等。RSVP系统属于被动监测系统,主要依靠医务人员的报告,通过给予临床医务人员迅速的信息反馈来促使他们参与该监测系统的工作。与EssenceⅡ系统相比较,RSVP系统虽然录入的病人症状信息更特异和完整,有助于识别可能的异常人群,而且操作成本较为低廉,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医务人员的漏报和错报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主动的早期预警系统—EssenceⅡ系统

  EssenceⅡ利用非传统的健康监测、症候群监测和先进的分析工具来实现早期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目的。

  1EssenceⅡ系统的信息来源它收集的数据包括3大类:敏感的医疗信息、公众信息和其它监测系统的数据。

(1)第一类信息。指那些能够暗示人群中疾病状态的基本信息:例如来自医院急诊室的病人主诉、门诊病人的症状、非处方药的销售信息、护士热线电话、学校缺勤信息等。

(2)第二类信息。指那些特异度较低的辅助性数据,通常是一些公众信息。它们主要作为辅助信息,用来支持、说明第一类信息可否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指标。

(3)第三类数据。是来自其它监测系统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增强EssenceⅡ系统发出警告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及时性。

  2建立EssenceⅡ体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收集那些能够早期预示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标信息预警指标的数据来源可以分为3大类,包括传统的临床数据、非传统的临床数据和非传统非临床的数据。传统的临床数据往往指的是实验室的检查结果,这类指标特异性很高,但显然及时性不够。非传统的临床数据指的是病人与医务人员打交道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数据,这类数据对早期发现公共卫生事件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急救电话、护士热线电话、门诊的就诊信息、是否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处方药的销售情况等。这类数据按照病人的非特异性症状的不同被划分为7大类症候群:包括死亡、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皮疹、呼吸道症状、脓血症和其它非特异的症状。非传统非临床数据主要指的是非处方药的销售情况和缺勤信息,这类数据往往不易被划分为几类症候群,但通常更为敏感,只是特异性比较差。

  3EssenceⅡ系统的利与弊EssenceⅡ系统属于主动监测系统。它收集的信息更为广泛,有可能更早期、更灵敏地发现疾病的流行或者爆发。但信息的收集较为不易,数据整合、处理和分析复杂,需要一定的技术、人员支持,花费较高。

三、结论

  尽管每种症状监测系统在收集的数据类型和收集方式上各不相同,但这些系统的宗旨都是为了能够早期发现异常的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实现早期预警,及时做好预防和控制措施。在美国许多城市都投入了巨额的资金来建立此类系统,但这类监测系统毕竟较为新,信息的收集、模型的拟和等很多问题都还在探索之中。症状监测系统在何种情况下有效,哪种症状监测的方法更为优越,症状监测体系如何融入到目前的公共卫生实践中去,实现症状监测需要哪些公共卫生政策的支持?这些都是目前正在探讨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也正在北京等地进行症状监测的试点研究。但因为症状监测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尚不成熟,建立昂贵的该类系统必须小心谨慎。同时,研究者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深入地了解哪些数据是需要监测并且易于监测的,如何分析、评价这些数据以及如何评价此类系统。

  (严薇荣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美国早期预警系统介绍,医学与社会,2006年第9期姜冰摘)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 |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10402450045号
北京东华万兴软件有限公司 |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