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为做好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实现新农合报销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加强新农合资金的管理,方便农民看病报销,北京市卫生局于2005年12月启动了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招标,并于2006年4月4日正式启动项目建设。
2.建设目标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分步实施、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原则,借助公众互联网,建立覆盖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区县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乡镇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新农合报销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手工操作的弊端;实现新农合基金的有效监管,满足市、区县两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对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数据的采集和汇总要求。
3.建设内容
(1)建立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心数据库,集中存储和利用全市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和相关健康记录信息。
(2)围绕“基金筹集、报销审核、基金补偿”三条业务主线,建立新农合管理应用信息系统,包括参合管理系统、补偿应用系统、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系统应用覆盖全市13个涉农区县。
(3)编制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信息数据标准,为数据共享和设计整合奠定基础,推动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水准。
4.系统设计
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如图,其中应用业务包括市级综合管理平台、区县管理平台和网站内容发布。
市级平台业务应用包括基金监管、综合查询、统计分析、信息预警等。区县业务平台为13个区县提供统一的业务访问界面,以及为不同区县提供不同的补偿算法引擎,建立13个区县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复制将区县数据汇总到市级中心数据库。
根据北京市新农合业务需求分析,遵照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基本规范》2005试行的要求,区县平台支持的业务包括:参合管理、日常业务、基金管理、银行对帐、资金结算、领导查询、账务管理、上报报表、信息公示、基线调查、基础数据、系统管理等。

图: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5.系统特点
l 系统采用B/S架构设计,方便部署和系统维护。
l 系统架构可伸缩性强,充分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可以很方便的将区县业务平台迁移到区县管理中心;
l 采用参数化设计,保证系统的先进性、灵活性,简化每年政策变更对系统的调整工作;
l 设立系统测试区,方便用户对政策变更功能的测试;
l 建立各级机构的虚拟账户,实现资金多级管理,为基金监管建立安全体系。
6.建设成效
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已经完成,自2007年5月全市13个涉农区县全面应用该系统。并形成了地方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指标代码与数据结构》地方标准(DB11/T 492-2007)。
新农合信息系统的应用,满足了全市13个涉农区县参合农民管理及日常报销业务的需要,已建立起272多万农业人口信息及医疗医药信息,系统用户达到860多人。在2008、2009两年间,报销补偿人次达474万多人次,补偿总金额达16亿7千多万元。
新农合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简化和规范了工作程序,为农民看病就医提供了方便,真正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实施以前,参合农民的报销周期至少两个月,共8道程序,实施后农民只需5-10分钟、3道程序即可报销,既免除了农民为报销的车马劳顿之苦,又缓解了农民家庭经济的压力。
系统应用实现了全市13个区县季度、年度报表的统一上报,满足了市卫生局报表和卫生部报表的统计要求;系统产生的数据为全面掌握、评价和提高新农合补偿水平,制定新农合政策,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系统为区县、乡镇和定点医疗机构设置虚拟账户,施行多级账户的管理,为有效监督基金运行、确保基金安全提供信息化手段。